“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,红脸的关公战长沙。黄脸的典韦,白脸的曹操,黑脸的张飞叫喳喳......”
俗话说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,一张脸谱,便是一个人物性格的生动缩影。
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原始的陶面与上古的图腾,溢觞于春秋的傩祭,孳乳为汉、唐的戴面,发展为宋、元的涂面,形成于明、清的戏曲脸谱,
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,是戏曲与听众沟通的强有力的语言。
赵永岐,笔名永祺,中国京剧脸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;北京市脸谱工艺大师,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河北、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北京朝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,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,北京戏曲博物馆脸谱研究会副秘书长,北京兴鑫京艺文化中心总经理。
赵永岐,出生于河北,自幼酷爱曲艺,后来来到北京暂住在叔父家。当时赵永岐的叔父在一家戏曲出版社工作,闲来没事时就会在家绘制各种各样的脸谱,这引起了赵永岐极大的兴趣,从那以后,也开始自己尝试着制作脸谱。
赵永岐说,“脸谱是戏曲演员脸上的艺术,不同的行当、不同的角色,脸谱的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,所以学习绘制脸谱不能只流于表面,还要对中国的戏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”。
从1984年开始赵永岐就利用闲暇时间搜集、研究、创作京剧脸谱;1988年,他辞去了自己的正式工作专心在家搞自己的戏剧脸谱。
为了使自己的脸谱更加生动,更加契合人物性格,赵永岐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,他到各地去走访,只为了搜集有关脸谱的艺术资料和图书,他走遍了北京销售京剧脸谱的各个店铺,只为揣摩各种脸谱的样式和形态,赵永岐说,“脸谱绘制的确需要花大功夫去学习,每一笔都马虎不得”。
中国戏剧多种多样,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脸谱形式,而京剧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,它有着脸谱的通性也有着本身的特性。“京剧脸谱善于用色彩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色,如红表忠勇、黑表刚直、白表奸邪、蓝表威猛、黄表阴狠、绿表强悍、紫表耿介等”,赵永岐介绍说,“不仅如此,脸谱绘制还吸收国画中‘重神似’而‘轻形式’的艺术特征,善于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凸显人物的性格”。
如今,赵永岐绘制脸谱已然胸有成竹、如火纯青,不仅创办了从事于脸谱生产的北京兴鑫京艺文化中心,还注册了脸谱《京蝠》商标,并创办了国内首家中国脸谱网站,出版了《京剧脸谱》、《中国京剧(流派)脸谱》、《脸谱》等图书,他的作品更是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和展览,还多次举办个人京剧脸谱展览,并在各种大型展览中获奖。
在赵永岐看来,一张脸谱,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人物角色,塑造脸谱,塑造的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。